头条书屋【toutiaoshuwu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风起1936》最新章节。
百草咖啡园,室内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醇香气息,柜台一侧,大喇叭留声机上,胶片在唱针下徐徐转动,乐声从大喇叭内悠扬传出。
时隔百年的一个午后,哥德堡变奏曲在东方一个港口城市的咖啡馆内响起,巴赫隔着时空,关心着人们的睡眠。
催人欲眠的古典音乐从耳旁飘过,陈世襄恍若未觉,只神情专注地看着手中的《救亡情报》。
自上次包力夜间乔装送信之后,他便一直有意无意地关注着救国会的活动,每一期的《救亡情报》,更是他必看的刊物。
如今已经是十一月,炎炎烈日淡去,西装套在身上已不再让人汗流浃背,而是恰到好处。
这是一個气温骤升骤降,感冒高发的时节,更是一个需要增加身上衣物的时节。
布匹,人们对它的需求正呈上升态势。
自明清以来,长江入海口周边地区,因为土壤的特性,种植棉花逐渐变得普遍,除却棉花,种桑养蚕也是大行于世。
有书载:田隙地尽栽桑树,由是饲蚕者日多一日,而出丝者亦年盛一年
鸦片战争前,棉花和桑树便已经是上海周边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,那时尚不时兴大型工厂,家家户户几乎都是男耕女织,搞家庭小作坊。
而上海开埠后,受原棉出口需求的刺激,上海周边地区的棉花种植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明显扩大。《上海乡土志》载:“吾邑棉花一项,售与外洋,为数甚巨。”
原料充足,交通便利,纺织业由此而在该地区兴盛。
上海开埠后,因为洋人机械工厂所生产的布匹“物美价廉”,且敞开了供应,导致原本的家庭小作坊遭受毁灭性的打击。
洋人纷纷开始在上海设厂,因靠近原料产地与货物销售市场,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,布匹价格也随之而降,大大地冲击了原有的市场。
原本靠家庭小作坊生活的人们,不得已走出家门,走进工厂,成了中国工厂时代的第一批工人,也成了中国第一批被资本家压榨的工人劳动者。
有了工人,自然便有了罢工的出现。
罢工,但凡是稍稍对民国感兴趣的人,想必都不会对这个词感到陌生。
罢工在这个年代,是一件很流行的事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天才一秒记住【头条书屋】地址:toutiaoshuwu.com,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